2025年3月4日中午12时,弥漫在赤水河畔威信县水田镇山间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潮湿的雾气中,纵横交错的山路若隐若现。90年前,中央红军正是踏着这样的晨雾进入云南,在水田寨留下一串泥泞的脚印。90年后的今天,一条硬化的水泥路上,12岁的星星(化名)攥着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所长李云的衣角往家走,脖子上的红领巾像一团倔强的小火焰,仿佛要将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照亮。
水田镇95%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孩子与祖辈相依。当城市谈论“空心化”时,水田派出所的民警和辅警正用24年的接力,填补着另一种“空心”——他们被3800余名留守儿童亲切地唤作“警察爸爸”“代理妈妈”。
丁零零……下课铃声打破山里的寂静,星星离开教室跑向等在校门外的李云。
“李爸爸!”星星大老远就对着李云喊道。
星星就读的水田小学离家约3公里,在这条蜿蜒平整的回家路上,李云叮嘱星星:“只有3个月就要小升初考试了,我给你买了几套模拟试卷,做完我要检查的。”“头发要扎好,这样才显得有精气神,在家里要帮爷爷奶奶做点事。”星星是威信县水田派出所重点关注帮扶的40名留守儿童之一。在她2个月大时,父亲不幸去世,后来母亲改嫁并外出务工,她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星星变得敏感内向,在学校不爱说话,也不爱交朋友,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
2022年冬天,当李云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门时,只见女孩蜷缩在墙角,作业本上的字迹被泪水浸成墨团。在多方了解小星星特殊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得知父爱的缺失导致孩子性格愈发孤僻后,本就承担着8名留守儿童帮扶任务的李云,主动从女辅警陶聪敏手中接过对星星的帮扶工作。
此后两年,这位“警察爸爸”用近乎笨拙而执着的方式修补着孩子心中的裂缝。只要有时间,李云就会去学校接星星放学,蹲在土灶边辅导她做数学题。家长会上,他的小本子记满了老师的叮嘱。自从有了“李爸爸”的陪伴,星星渐渐变得开朗,还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今年2月,星星再次获得“进步之星”的荣誉,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张奖状。兴奋之余,她用铅笔在本子上画下紫薇树,还有戴着警帽的“李爸爸”和自己。
事实上,自2001年起,时任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所长的邱刚和民警在走访时就发现,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会面临情感缺失、教育资源不足、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此后,9任水田派出所所长接续率队,开启了一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爱心接力。
2012年,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开展了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服务。11年间,水田镇有135名留守儿童先后在“警察爸爸”和“代理妈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此外,在“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水田派出所通过集体帮扶、结对帮扶等方式,联动妇联、爱心企业等开展“守望乡村”行动,累计帮扶留守儿童3800余人。
在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的办公室里,几本略微泛黄的《留守儿童帮扶台账》铺展开时光的褶皱。那些被帮扶的孩子,如今有的已经当上老师,有的成为医生,还有的即将参加今年的高考、中考。
2021年9月,水田派出所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底,28岁的李云担任水田派出所所长。那时的他虽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已经在学习如何做好一名“父亲”。
2025年3月4日14时许,在星星家里,李云拍下贴在客厅墙上的“进步之星”奖状,而他的手机屏保正是一岁半女儿的照片。这一刻,期待与责任重合,两种父亲的身份相互交织。这位“90后”警察在缝合时代的裂痕时,又为社会增添了一份温暖。
李云:中国有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做的这些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警察爸爸”用近乎笨拙而执着的方式修补孩子心中的裂缝。图为李云和孩子们交流。
李云:从基层民警的视角来看,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是社会治理的人性化实践,更是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庭条件困难,部分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我们在开展帮扶工作时,会优先选择此类家庭进行跟踪帮扶,化解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通过“警校联动”“警务+”等创新机制,我们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网络,这样做,既能填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又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修复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有效降低了治安案件发生率、留守儿童集中区域治安警情以及校园周边的矛盾纠纷。
2021年9月,水田派出所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图为“警察爸爸”入户走访。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新闻网 记者 谭光吉 曹阜金 文 通讯员 向元松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