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君拥
美国国会一个委员会的负责人日前动用了很少使用的传票权,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中国电信企业发出传票,要求它们说明是否可能通过在美国运营的云服务和互联网业务获取美国数据。这已经不是美国头一回借“安全”名义对中国相关企业进行打压制裁。
在网络安全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指控从来都是“有罪推定”。2024年2月,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指控“伏特台风”黑客组织受中国支持,却缺乏具体技术溯源报告。这种“有罪推定”在2025年3月的司法诉讼中进一步凸显:美国司法部以“网络窃密”起诉12名中国公民,但始终未披露攻击代码特征、通信协议等核心技术证据。同年4月,美方再次指控中国电信企业可能通过云服务和互联网业务“窃取数据”,但依然拿不出实质性证据。作为延续多年的“技术冷战”策略的一部分,这种“有罪推定”逻辑已形成完整闭环:先预设中国企业具有“政府背景”,再通过选择性情报披露制造恐慌,最终以“国家安全”名义实施制裁。
从网络安全技术层面来看,攻击溯源需依托规范的技术分析体系,涵盖流量特征提取、代码指纹比对、基础设施关联等多维度验证流程。网络空间的攻击活动普遍采用IP地址伪造、代理服务器中转、加密隧道传输等匿名化技术手段。此类技术可有效隐匿真实攻击路径,导致溯源分析面临多重技术壁垒,这是国际网络安全行业的共识性认知。而美国往往选择性忽视上述技术难点,放弃对攻击载荷代码特征、网络流量会话日志等核心技术证据的深入分析,转而依赖“匿名政府官员”“未具名情报来源”等非透明化信息发布渠道,以模糊表述构建“中国威胁”叙事,将“中国黑客”作为默认选项。这种操作模式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指南(ISO/IEC27035)中强调的“基于证据链的溯源原则”明显相悖。
此次调查不仅针对三大电信公司的传统业务,更延伸至云服务、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试图阻断中国企业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路径,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焦虑,因为中国企业在网络安全技术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审查还充满双重标准,欧洲电信企业在美国市场占据近半份额,却从未受到同等严苛的“国家安全调查”;美国自身的科技巨头如谷歌、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掌握海量数据,却从未因“可能被政府利用”而遭美国系统性打压。这种差异化对待凸显出美国将“国家安全”作为工具性借口,而非真正基于客观风险评估的政策逻辑。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体现在电信领域,更贯穿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多个层面。
除了技术层面的“有罪推定”和规则层面的双重标准,美国此次审查还暴露出鲜明的政治投机色彩。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的传票行动,本质上是政治周期的投机性操弄。华盛顿通过情报机构、网络企业和媒体的三角联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虚假叙事体系。2025年炒作“盐台风”事件时,X平台(原推特)上的负面帖文与美国官方表态高度同步,舆论操控痕迹明显;其目的不仅是抹黑中国,更是试图为每年数百亿美元的网络安全预算铺路。据统计,美国2025财年网络安全预算已达历史新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向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私人企业。这种“安全焦虑→预算扩张→企业获利”的逻辑循环,本质是借“中国威胁论”谋取政治与商业双重利益。
面对美国的指控,中国始终以理性态度推动对话合作。2025年3月,就联合国信息安全进程,中国外交部网络和数字事务协调员王磊呼吁,应重振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应对,充分凝聚共识。这种立场与中国长期倡导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中国主张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反对将网络安全问题政治化,并积极推动制定《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国际规则。
中美网络安全博弈的走向,将深刻影响全球治理格局。美国若继续沉溺于冷战思维,只会加剧国际社会的信任危机;而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为破解困局提供了可行路径。唯有摒弃零和博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才能实现网络空间的持久和平与繁荣。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责任,更是全人类的共同期待。(作者是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