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平台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以高频奔波维系着都市生活的有序运转。
快递员持包裹叩响万家门扉,外卖骑手往来穿梭大街小巷,这群身着各色制服的劳动者,正是现代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他们不仅打通了消费末端的“最后一公里”,让生鲜食材及时送抵厨房、急需药品快速抵达患者手中,更以灵活的服务填补了城市生活的“空白”。从早高峰的通勤接送,到深夜的应急配送,他们用脚步与车轮串联起城市烟火气,成为保障民生需求、激活消费活力的关键力量。
今年年初,呼和浩特以一场温情脉脉的新春联欢晚会为序章,徐徐铺展城市与新就业群体“双向奔赴”的温暖画卷。其背后所彰显的治理智慧与人文温度,恰似春日细雨,浸润着城市发展的沃土。呼和浩特深知,新就业群体值得被尊重、被关怀,更是能深度参与城市共建的核心力量。
组织覆盖的“红色经纬”,是这场温暖实践的根基。面对新就业群体“分散广、流动强”的特点,呼和浩特市委社工部牵头,联合网信、交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握指成拳,构建“党委+行业+企业”三级组织体系,把流动党员“找出来、聚起来、用起来”。从推动有党员企业100%建党组织,到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从“云平台”让流动党员在线上“相聚”,到175个“青蜂舍”“红蜂驿站”在线下提供充电、热饭、应急等服务,每一项举措都精准破解了新就业群体“组织找不到、党员管不住、服务跟不上”的痛点。特别是“青城新e站”小程序与“暖行码”的结合,既解决了“小区进门难”的配送困境,又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米”。
聚焦“急难愁盼”的精准施策,让城市温度直抵人心。新就业群体高频奔波的背后,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困境始终存在。呼和浩特的破题思路,在于“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如今,已有6所友好学校打破户籍房产限制,让快递员、外卖骑手不再为孩子上学紧锁眉头;两家友好医院设立专属诊疗通道与职业病体检套餐,为其健康保驾护航;“暖新基金”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实屏障;110家爱“新”餐厅的折扣餐饮、“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的常态化慰问,更让日常奔波多了份“家的味道”。
双向奔赴的治理新局,激活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最动人的转变,莫过于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者”到“参与者”的身份切换。呼和浩特通过“暖拍有礼”积分机制,让快递员、外卖骑手的走街串巷变成参与城市治理的优势——随手拍一张堵塞的消防通道、上报一处破损的井盖,既能获得奖励,更能收获城市主人的认同感。截至目前,3000余名快递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已解决700余条社区难题、排查整改3800余个隐患。
站在城市发展的维度审视,呼和浩特的实践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样本。当党员骑手佩戴徽章成为服务标杆、“小哥骑先锋”志愿队参与应急配送,当新就业群体成为被看见、被尊重、被需要的鲜活个体,他们便自然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新就业群体不再是城市治理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用日常轨迹丰富城市细节、用点滴善举传递人间温情的城市共建者。
一次顺手相助温暖独居老人,一次雨中送伞感动过往路人,一次勇敢救火得到千万点赞……这些善举汇聚成首府城市文明的底色。
展望未来,随着“15分钟友好服务圈”的持续扩容,随着“暖行码”覆盖更多生活场景,呼和浩特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本民生账簿,更是一部新时代的城市叙事。在这里,每个奔跑的身影都被温柔以待,每次付出的努力都获得真诚回应。这样的城市,自然能吸引八方英才筑梦圆梦,必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丨来源:青橙融媒(李海珍)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