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盐城集中整治不动产“登记难”,7523套房子有了“红本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07:23:00    

“其实登记环节一点都不难。”采访一开始,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确权登记局局长孙清就着重表示,不动产“登记难”,根子并不在登记本身。从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规划许可,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房屋销售,再到税费缴纳,这一长串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都会让后续的登记“卡壳”,导致群众陷入“有房无证”的困境。

一本不动产权证,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梦。今年盐城启动不动产“登记难”问题集中整治以来,以“群众无过错即办证”为原则,用足用好省市相关政策,“一案一议”精准施策,共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房屋7523套,化解率达92.2%。

2017年,徐秀红一家东拼西凑30多万元,又贷款40多万元,在射阳县金色阳光小区买了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可等到孩子要上学时,才发现开发商早已跑路,房产证成了泡影。后来她才知道,这个项目因原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停工后,最后4栋楼涉及314套住宅的消防配套设施建设和工程竣工验收都没了下文,自己买的那套就在其中。因为拿不到房产证,已入住的上百户业主在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处处受限,这成了扎在徐秀红心里的一根刺。“没有房产证,这房子就永远不算是自己的。”

一面是消防工程、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长期停滞,无法满足不动产登记的法定前置条件,一面是上百户居民期盼多年的房产证没有着落,这块“硬骨头”该怎么啃?

盐城市县两级组建专班,联合多部门协同推进,一步步为办证扫清障碍:先是精准摸排评估,构建“政府牵头、部门协同、国资主力”联动机制,推动国资介入完成未竟工程,破解资金难题;再委托第三方做安全鉴定,用维修资金整改消防等隐患并全程监督,分楼栋开展验收;最后,针对企业欠税导致业主无发票办不了证的情况,按“证缴分离”原则优先保障业主办证,再依法追究企业责任……清障过程中,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关键环节,全程嵌入式监督,推动职能部门打通不动产登记“中梗阻”。

徐秀红记得,整治之初,相关职能部门的人主动找到了她,不仅留下电话号码和微信,还经常主动反馈问题解决的进度:消防工程建到哪一步了,规划核实、竣工验收有什么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大概什么时候能解决,都会通过微信或电话一一告知。“虽然当时还没拿到证,但能感觉政府是真心实意在帮我们解决问题。”今年6月,小区首批43户拿到不动产权证,截至目前,已有117户办理转移登记。拿到盼了8年之久的房产证时,徐秀红第一时间就想给职能部门和那位经常联系的干部送面锦旗。“的确太不容易了,可人家啥都不要,一瓶水都婉拒了。”

在盐城市纪委监委全程监督推动下,全市对国有土地上已建成销售的住宅项目进行起底式排查,锁定28个“登记难”项目、涉及房屋8163套。“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套解题方法。”孙清感慨道,整治过程中,不断遇到棘手的问题,多部门会商解决后,再以制度形式把做法经验固定下来,“光文件就陆续出台了厚厚一沓”。

纳入“登记难”任务台账的项目中,问题五花八门:5120套存在土地房屋被房企抵押问题,1221套存在未通过竣工备案验收问题,1370套存在房企欠缴税费问题……部分房屋同时涉及多个问题。其中,土地被房企抵押导致“办证难”的问题最为突出,也最难解决。

以亭湖区袁河家园小区为例,开发商将项目土地使用权抵押给银行贷了近3亿元,到期却未能偿还贷款。由于无法解除土地使用权抵押状态,2487套房屋陷入办证僵局。亭湖区推动多部门联动,创新推动开发商通过置换抵押物等方式筹措资金,还清了抵押贷款,相关部门还主动帮助开发企业协调完善建设用地、工程规划、竣工验收、消防安全等环节,全力破除办证障碍。目前,2487套房屋均完成首次登记,群众随时可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

一道道难题的成功破解,得益于空前有力的推进举措。集中整治开展以来,盐城构建了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县区主责、街镇落实的联动机制,并创新设立“双专班”攻坚模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业务推进,市纪委监委第十二派驻纪检监察组同步成立督导专班,两个专班实行“周互通、双周会商、月报告”,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整治压力一贯到底。

“群众事情无大小,由于开发商过错、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造成的‘办证难’,这样的后果不该由老百姓来承担。”盐城市纪委监委第十二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李章全认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既需党委、政府重视,更需党员干部“为群众扛事”的担当。特别是面对多年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现成条文很难找到完美对应的解决办法,绝不能墨守成规、畏首畏尾,“为群众办事,相关职能部门就得往前多走一步。”其间,市纪委监委将干部在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中临时决断、突破常规,出现一些偏差失误或造成一定损失的纳入免责情形,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

整治过程中,李章全也感受到干部作风的可喜转变,“刚开始开协调会,各部门一上来总先念叨自家的难处,现在大家先主动谈‘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如今,为民服务的触角还在不断延伸。比如,市县两级不动产登记中心专门开设“晚班窗”“假日窗”,提供预约、延时服务;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送证上门”,实现全流程“一件事一次办”,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在孙清看来,一次次交办会、协调会、推进会,不仅推动着一例例个案迎刃而解,更让党员干部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自己该坚守什么——就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特别是看到老百姓捧着‘红本本’笑得灿烂,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这份沉甸甸的认可,让我们更加笃定:这条路,走对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