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党建引领“四步针法” 织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9:19:00    

城市治理的温度,往往藏在生活细节之中。整治占道摊贩、修复破损井盖、疏通堵塞管道、清理“飞线”充电隐患……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关乎群众获得感的大事。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党建引领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引擎,“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落地生根,“加减乘除”四步工作法化作“绣花针”,在细微处织就基层治理的全新图景,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城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加法”凝聚合力,织密治理“责任网”

基层治理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多方联动的“交响曲”。赛罕区以党建为纽带,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城管+交管+环卫+社区”协同治理网络。各街道纷纷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红色治理联盟”,将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顽疾”纳入联合整治清单。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行动,针对老旧街巷拥堵问题,城管部门规范摊贩经营,交管部门优化交通标识,环卫部门强化保洁力度,社区党员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形成“一哨吹响、多方响应”的治理闭环机制。今年以来,赛罕区累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超百次,清理占道经营点位数十处,整治违规停车上百辆,让昔日“脏乱差”的街巷井然秩序。

“减法”靶向破题,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民声”就是“哨声”,问题清单就是“任务书”。赛罕区各街道秉持“即接即办、限时销号”理念,通过“吹哨”及时联动住建等部门,快速响应居民诉求,推动井盖破损、管道堵塞、路灯失修等问题解决。从城区到城郊,一个个破损的井盖被修复,一条条堵塞的管道被疏通。赛罕区在动态破解难题的同时,坚持问题回溯,对已解决问题进行“回头看”,确保整改不反弹,真正让“吹哨”吹出实效,让“报到”落在实处。赛罕区还建立了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将问题解决情况交由居民打分,以“民意标尺”检验“减法”成效,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让基层服务真正贴近群众。

“乘法”拓展服务,完善民生“幸福圈”

基层治理不仅要“解难题”,更要“暖民心”。赛罕区将“吹哨报到”机制延伸至民生服务领域,持续完善全区“15 分钟便民生活圈”。通过“党员+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为辖区独居老人、残疾人以及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到社区办理业务的居民上门服务;为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憩场所。同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各社区开设“孔子学堂”“德惠小课堂”“四点半课堂”等,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民生服务的拓展,不仅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更以“乘数效应”激发了社区活力。越来越多居民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投身社区建设,邻里互助蔚然成风,社区凝聚力不断增强,一幅温馨和谐的幸福画卷在赛罕区徐徐铺展。

“除法”革除陋习,厚植治理“软实力”

基层治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赛罕区通过“吹哨”联动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开展一系列培育文明新风尚行动。针对“飞线”充电、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各街道组建“党员宣传队”,通过“居民议事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文明宣讲,覆盖居民数千人次。同时,设立“文明团结超市”,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如今,赛罕区已清理“飞线”充电隐患数十处,整治乱堆乱放点位数百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悄然浸润每个角落。

赛罕区用“加减乘除”四步工作法,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穿进党建引领的“一根针”,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这份精细化治理的智慧,正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心的港湾、幸福的家园。未来,赛罕区将持续深化“四步针法”的实践运用,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让这份“绣花功夫”绣出更多民生福祉,让基层治理更有精度、温度与深度。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韩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