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李家钰:“不灭倭寇誓不还”的川军将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10:52:00    

新华社成都8月31日电 题:李家钰:“不灭倭寇誓不还”的川军将领

新华社记者薛晨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矗立着一座军人的半身雕像,目光炯炯,凝视远方。雕像旁侧便是一代抗日名将李家钰将军陈列室。

“当年他本可随大部队撤离,却毅然率部坚守阵地,为友军争取撤退时间……”炉坪村党委副书记刘文军向前来悼念英烈的人们,动情讲述李家钰以身报国的感人事迹。

李家钰,1892年生于四川省蒲江县大兴场(今大兴镇),1909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又先后在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和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学习。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7军军长的李家钰义愤填膺,请缨杀敌。

“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1937年9月,李家钰接到出川抗战电令后,在抗日动员誓师大会上以诗言志,后率47军所辖104师、178师约1.8万川军将士从西昌出发,着单衣草鞋,长途跋涉,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抵御日寇的攻势。

李家钰率领的川军虽军械装备简陋,却以悍勇坚韧闻名。

1938年春,装备精良的日军108师团104旅团,进犯山西东阳关及长治城。李家钰率川军将士据守东阳关三昼夜,后因伤亡过重,弃守东阳关。随后,日军集中火力,又向长治城发起强攻。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下,长治北门陷落。将士们凭血肉之躯与日军在城内展开肉搏巷战,血战两昼夜,川军弹尽粮绝,撤出了长治城。

东阳关和长治城两战,打出了川军英勇威武的气概,重挫日军嚣张气焰,敌我伤亡均在千人以上。李家钰的部下黄开仁曾回忆,日军在武器上占尽优势,但川军将士顽强抵抗。战斗中炮击持续不断,山头草木被焚为灰烬,很多士兵的军衣军裤被火焰烧得破碎。长治保卫战也被称作“山西东南角抗战中最悲壮的一幕”。

在驻防长治时,李家钰等与八路军一个炮兵部队联防守城,其间,与八路军结下了深厚友谊。1938年1月,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途经长治,李家钰请他向军官讲授抗日游击战的重大意义和战略战术。

在国家大义面前,李家钰抛下党派之别,一心报国,始终秉持国共团结抗日的信念。

1944年,日军调集14万精锐兵力发起豫中会战,先后占领郑州、许昌、洛阳等地。李家钰奉命率部阻击日军,掩护40多万友军撤退。5月21日,在陕县秦家坡旗杆岭,李家钰与200余名官兵遭遇日军伏击,激战中,他身中数枪,壮烈牺牲,年仅52岁。

“当年跟随父亲一同回家的有遗笔和血衣。”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回忆着永生难忘的一幕。装遗笔的玻璃框里,是一幅李家钰的题字:“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而装血衣的框里,则挂着他牺牲时的戎装,“军装已被血浸透,满是枪眼。”李克林说。

“李家钰将军用生命践行的爱国誓言,就像旗杆岭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每当讲起李家钰的事迹,刘文军心中都满是崇敬。

如今,炉坪村的李家钰将军陈列室内,摆放着李家钰的家世谱系、书札信函、题咏追赠等史料,这里已然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5月,李家钰的子女李克林和李培蓉都会到此缅怀父亲。“父亲为了国家大义,义无反顾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并为国捐躯,他英勇抗战的英雄气概,也成为我们传承不断的家族精神。”李培蓉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