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口述实录• 我的抗战】钢枪会锈,热血永远滚烫——97岁抗战老兵白清林的信仰坚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8:17:00    

老兵简介

白清林,1927年10月出生,山东省沂南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入伍,1987年5月离休。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等。现为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干休所离休老干部。

16岁为八路军送情报

“我在参军之前就有了一杆钢枪……”老人铿锵的话语穿越八十载烽火岁月。

“我出生在山东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我记得小时候,小鬼子只要见着吃的就抢!”白清林说。

1939年,白清林12岁,日寇占领山东沂水城,到处烧杀抢掠,共产党组织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941年,白清林听人说有八路军经常到村里来,组织大伙和日寇对抗,便主动要求加入。“白天,我给地主扛活养家,晚上和村里的进步青年一起参加秘密会议,商讨对付鬼子的办法。”

“起初,因为年纪小,我只能做些跑腿的工作,后来慢慢地我当上了当地抗日组织的负责人,主要任务是协助八路军对抗日本鬼子的扫荡。”白清林说。日本军队为了方便运送兵力和粮食等物资,经常到各个村子抓村民当劳工修公路。“我们混入劳工中,准备伺机干掉监工的日本鬼子。一天下午,快要收工的时候,两个日本兵骑着马、端着枪过来验收,我一看,时机到了!就在我准备动手之际,忽然耳边传来了‘啪啪’两声枪响,原来隐藏在劳工中的武工队队员已经率先动手,两枪就把两个小鬼子打死了。这让我非常敬佩,也更加坚定了我抗日的信心。”

白清林先是参加儿童团,在村里站岗放哨,进行抗日宣传;16岁参加民兵组织,为八路军送情报,带担架队运伤员。为壮大民兵武装,上级给村民兵队发了5支步枪,其中一支枪握在白清林手中。八路军武工队组织民兵进行射击训练:据枪、瞄准、呼吸、扣动扳机……“我从小摸锄把子,这下握起枪杆子,感到腰杆子直了、脊梁骨硬了。”

自那之后,白清林抓住一切机会打鬼子,还多次给八路军交通站送信。1944年10月的一天深夜,他一手持枪、一手握拳,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枪是铁打的,我们共产党员的信念比铁还要硬!”

架起炸药包炸开日军据点

“1945年春,我成为鲁中军区警卫营一名战士。”白清林说,“共产党员要做到打仗向前冲,有困难往前上,枪杆子宁折不弯。”

令白清林难忘的是1945年夏的一次战斗。那时,日寇感到末日来临,龟缩在城镇一些据点做最后挣扎。鲁中军区决定,拔除日军一个重要据点。“这个据点位于淄博附近,四周是高高的城墙,易守难攻。此时,我被调到鲁中军区9团1营3连。战斗之前,分配给我们连的任务是炸开城墙北门,为部队开辟进城通道。”白清林回忆,“得知要成立爆破突击队,我主动找到连长要求参加爆破队。那个据点可不好打啊!城墙有三丈高,里头有100多名日本鬼子和2000多名伪军。我们连的任务就是炸开北门。”

“连长挑了12个人组成爆破队,分三个组,我在第三组。前两组都是把炸药包放在地上炸,结果只炸开条缝。”白清林突然提高声调,“我趴在前面看得清楚——炸药包搁地上,威力都被泥土吃了!”“第二组的同志撤下来时,机枪手老李肠子都被打出来了。连长急得把水壶都摔了,大喊‘第三组上!’”

“我跟副班长说‘得把炸药包支起来!’副班长马上找来两根杨木棍子。我抱起20斤的炸药包就往前冲,子弹在耳边嗖嗖地飞,像马蜂一样。”白清林比划着。“我们三个人配合着,把炸药包悬空架在城门正中间。‘轰’的一声,两扇城门整个儿飞了出去!那声响啊,震得我三天听不见声音。”“冲锋号一响,大部队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最后光伪军就俘虏了一千多人。”白清林笑起来,“后来团长还夸‘白清林这小子机灵,知道把炸药包架起来炸!’”“现在想想都后怕,但那时候哪顾得上怕?”白老看着窗外的景色,“看见没?现在的好日子,就是我们当年用命拼来的!”

行军走在前,打仗冲在前

从齐鲁大地到白山黑水,由抗日前线到解放战场。1945年冬,白清林随部队挺进东北,到达辽南地区,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8师22团1营3连战士。白清林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行军走在前,打仗冲在前,即便受伤也把一切艰难困苦踩在脚下。解放战争期间,白清林于1948年9月参加辽沈战役。1950年,白清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亲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为老人镀上一层金边。此刻,轮椅上的身影与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浮雕里的抗日英雄重叠——那些永远年轻的战士们正从历史深处走来……

“记住啊,孩子们……”老人突然抓住记者的手,温度从苍老的掌心传来,“钢枪会生锈,但老兵的血……”话音未落,女儿连忙递上温水,却见老人倔强地推开杯子,坚持说:“永远是热的!”

记者手记

采访中,老人多次试图起身示范战术动作。当记者问及是否害怕时,他拍着腿说:“怕?怕就不当兵了!”干休所干事孙艺芳告诉记者,老人现在思路已经大不如前,白天很多时候都是卧床休息,但无论何时,他的床头永远放着那顶洗得干干净净的军帽。“老爷子睡梦里还经常喊冲锋口号呢。”她轻轻关上门,门上悬挂的抗战胜利纪念章晃了晃,在夕阳里闪出一道温暖的光。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禹墨/文 徐小凌/摄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