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思县融媒体中心】
广西百色市作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城市之一,立足资源禀赋、整合多方产业,打造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以“培育一个、带动一片、激活一域”为目标,通过构建“需求调研—精准培育—实践转化—产业反哺”闭环体系,探索出一条“全链条赋能、学用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乡村人才培育路径。截至目前,该试点已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人,协议帮带4800人,辐射带动1.6万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锚定目标导向,精准锻造产业“领头雁”
“培育不是终点,而是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动机。”试点始终聚焦“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以“五严”措施(严选学员、严设课程、严聘师资、严选基地、严管厚爱)为抓手,打造“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农人群体。在学员遴选上,坚持“返乡人才、创业青年、产业带头人”三优先原则,通过“初审—复核—实地考察”三级筛选,从1339名报名者中精选800人,确保学员有意愿、有潜力。课程设置则紧扣特色产业痛点,联合高校专家与本地“土专家”开发“基础通识+专项技能+实操演练”三维体系、AI智农等新技术。如针对农文旅融合需求,开设“非遗+文创”课程,田东县学员班秀万带领农村妇女开发“壮锦+背包”文创产品,月销售额达4万元,还打造研学路线月接待游客4000人次。为了让理论落地,试点突出跨域实训与本土转化。牛人工授精班学员赴贵州学育肥技术,电商班赴广东学品牌建设,农机飞防班到深圳超级农场取经。学员返乡后迅速转化成果:乐业县学员黄卢上购置无人机开展植保服务,月作业300亩,月增收6000元;田阳区学员黄碧莲创新“壮族服饰+山歌BGM”直播模式,单场观众从50人跃升至3000+,销售额破5万元。
二、紧扣需求导向,靶向破解发展“拦路虎”
“培训要跟着产业走,课程要围着痛点转。”百色市在试点启动前,用1个多月深入各县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走访锁定产业短板,量身定制培育方案。针对芒果产后损耗率高的问题,田阳区开设智能仓储、冷链物流课程,使损耗率从15%降至5%;西林县聚焦烟田效益低难题,引导学员罗有文整合土地,提升亩产与品质,带动村集体增收0.8万元,新增临时岗位200余个。课程经4次严格论证,既含牛人工授精、稻渔种养等实操内容,也有AI病虫害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学用无缝衔接”。在师资与基地选择上,理论导师需具备“五有”标准(有理论深度、产业视野等),实践导师需达“三能”要求(能解决问题、示范操作等),最终选聘123名双导师,中高级职称占比83.7%;实训基地则经层层筛选,保留23个设施全、产业链长的优质基地,设置“粤式前沿”“黔贵实践”等路线,让学员直学先进经验。
三、全链赋能增效,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
“从培训到创业,要扶上马再送一程。”百色市构建“人才链+产业链+服务链”协同体系,打通培育到产业反哺的全链条。在校地企联动方面,发挥农广校主渠道作用,联合高校、企业形成育人合力。深圳大学、广西大学等组成专家组,广州人才集团、百色农信社等提供技术与金融支持,构建“一对十”结对帮扶机制,全程跟踪学员创业,解决技术、资金难题。在平台支撑上,搭建“政企银”协同平台,成立“百色乡村CEO人才发展联盟”,依托“百色一号”东盟农产品交易中心设立孵化园,为学员提供政策咨询、品牌孵化等服务。靖西市学员黄雪英在帮扶下,开设“幸福柿集”直营店,开发微信商城,实现30分钟配送;陆辛妮等学员扩建200亩标准化果园,辐射200户农户。此外,试点兼顾农时,灵活安排培训与补课,基地实践采用10-15人小组制,既保参训率,又提实训效率。目前,800名学员中,105人成电商运营能手,215人深耕特色产业融合,50人专注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形成“一片叶子带活一个产业”(田东县粽叶产业)、“一台无人机服务千亩田”(农机飞防)等典型案例,为乡村人才培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百色样本”。
如今,百色市通过学用贯通的培育模式,让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以产业需求为靶、以全链赋能为翼的实践,正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着生动借鉴。
供稿单位: 广西百色市农业农村局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会
本文来自【上思县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