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时代重识书籍艺术,胡洪侠“四方沙龙”探讨“书籍之为艺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1:2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2025年4月26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作家、资深媒体人胡洪侠做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为公众带来题为《“书籍之为艺术”:观念与传播》的主题讲座。讲座通过AI时代的视角重构书籍认知、以实证研究挖掘历史脉络、立足文明传承展望未来形态,系统阐释了书籍作为艺术载体的永恒价值。

此次讲座是由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第202期。同时,这也是时隔多年,胡洪侠作为“四方沙龙”发起人之一,再度回归的一期讲座。作为主讲嘉宾,胡洪侠在本期讲座中,围绕“一个逻辑、一桩假设、一项考证、一幕大展和一种展望”展开,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书籍艺术探索之旅。

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胡洪侠以“AI时代为何重提书籍艺术”为切入点,指出传统“书籍观”的局限性。他援引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的观点,强调书籍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融合文字、图像、材质、装帧四大要素的艺术综合体。

他引用《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的内容,说:“书籍不只是文本的搬运工,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人类的文化历史文物,人们通常根据书籍的内容和文本衡量它的价值,而不会将书籍本身看作工艺品,实际上不考虑其所承载的文本,书籍还有很多有趣的品质,装帧、设计、印刷、图式等等。”胡洪侠认为,书籍的这四大构成要素,每一项都构成一门艺术。因此,“书不仅仅是用来读的,书还可以用来欣赏、用来收藏、用来传家。”

针对“书籍可能消亡”的论调,胡洪侠以历史经验破除迷思:从19世纪摄影术冲击到21世纪互联网浪潮,书籍始终通过形态革新延续生命力。他特别强调,艺术在书就在,只要艺术不会消失,书籍就永远不会退场。他认为,只要人类对美的追求不息,书籍作为艺术载体的地位便不可替代。

书籍艺术的考古与发现​

讲座中,胡洪侠试图通过范景中先生的一个假设和一项考据,重新审视古人对书籍艺术价值的重视。为什么中国人早在宋代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在此后对这一技术进行大规模应用?范景中先生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太注重汉字的书写之美了。书籍由其美的光彩构筑读书人心目中的天堂,宋朝有活字,明朝又有了铜活字,但是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制作的典雅,所以不可能取代雕版。这一假设揭示了书籍作为“艺术综合体”的本质。

通过文献考据今天的人们则可以勾勒出书籍艺术的演变轨迹。胡洪侠重点解析了范景中《书籍之为艺术》中提到的一项重要考证——赵孟頫手抄《汲黯传》,这一著名碑帖中间有这么一句跋文,“吴兴赵孟頫手钞此传月松雪斋,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其中“此刻”,指的是宋版的印刷书,也就是说,“赵孟頫已经把宋朝的刻本当作字帖来临了”,宋版书籍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而赵孟頫在他的另一部藏书《六臣注文选》中所题写的跋文,更体现了他对书籍艺术性的高度认可,这也让赵孟頫成了把书籍当作艺术品欣赏的有文字可证的第一人。这种审美自觉标志着书籍艺术意识的觉醒。

除了介绍范景中先生对于书籍艺术史的考证,胡洪侠也通过对杭州《琳琅萃珍》特展的实地考察,展现了“书籍之为艺术”的历史物证。展品中既有宋刻巾箱本的精巧绝伦,又有羊脑笺泥金写本的奢华考究,更有陈檀龙脑水研墨的工艺传奇。这些历经千年流转的典籍,既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文明基因的活态标本。

书籍的未来属于书籍的艺术

在此次讲座中,胡洪侠把书的历史粗略划分为两个时代:前AI时代和后AI时代。在后AI时代,胡洪侠把“读书”和“看书”分开,认为“读”注重书籍的内容,“看”则是浏览,要注重艺术,要欣赏、要鉴赏、要强调赏心悦目。他认为,现在书籍的大规模复制、大规模畅销、大规模传播已经让位于新媒体,读书的时代也将由此变成看书的时代。

范景中先生说,书籍有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王国维先生最能掬挹书中的光华,但他也说:“读古书当以美术眼光观之,方可一洗时人功利之弊。”强调书是用来读的,但不仅仅是用来读的。

在讲座的尾声,胡洪侠援引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指出我们的文明是以书籍为核心的文明。同时,波普尔也强调书籍文明的本质在于“对美好生活的贡献”。由此,胡洪侠提出对书籍命运的展望:“美好的书籍才能为美好的生活做出贡献,只有艺术才能让书籍更美好,所以书籍的未来属于书籍艺术。”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