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毕节高新区的致福光谷光创服务中心,工人们正忙着生产电灯泡。一颗小小的灯泡形成大产业,解决近千人就业,带动上亿元产值。面对成绩单,致福光谷光创服务中心负责人何启鹏自豪地说:“作为科技工作者应该要有情怀,更应做一番贡献。”
来毕节的第八个年头,何启鹏眼中依然有光。八年前,他放弃杭州优渥的工作待遇,来到毕节高新区,想着要闯一番天地。八年后,他领衔的贵州省光技术联合创新与服务中心,已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半导体光电行业唯一一家获得CMA、CNAS、ILAC-MRA资质的机构,成为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的生动典型。
2017年,在致公党的引荐下,来自湖北的光学工程硕士何启鹏被引进到致福光谷光电产业园,担任贵州省光技术联合创新与服务中心主任,助力打造西南光电产业发展基地,助推毕节经济社会发展。
那一年,三十而立的何启鹏在杭州已有一番事业。从相对发达的东部,到彼时落后的西部,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选择题。
“毕节在哪?”接到邀请,何启鹏在地图上查了查,又来毕节转了转,他当然有所担忧,但他决定留下。他说,近两个月的所见所闻让他有些触动,他的家乡也曾受到帮扶,“说理想很缥缈,但人要有自己的价值。”
何启鹏一直致力于“光生物健康”研究,但在毕节,研究“光”这件事有些艰难,“没有产业基础、没有技术团队、没有配套环境。”何启鹏这样概括起步阶段,不同于发达地区,彼时的毕节在“光”产业堪称一片空白。
“平地起高楼,是挑战也是机遇,做起来就是唯一!”怎么从0到1,成为何启鹏思考的方向。
技术成为破冰之匙,问题便迎刃而解。2017年以来,他带领团队获得受理及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参与并牵头组织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以及地方标准12项。
研究一颗灯泡,怎样改变大家的生活?2018年,何启鹏团队经过调研,向贵州省提交《关注偏远山区学校灯光》提案,并在全国两会上得到关注。
什么样的灯能保护孩子们的眼睛?“要结合全光谱技术、低蓝光技术,还有防眩光、无频闪等技术”他的团队在教室护眼照明方向进行研发,开发了多项专利,开拓健康照明产业化项目。
如今,这些技术已应用到毕节多个教学场景,何启鹏开玩笑说:“我那时候没这个技术才戴眼镜,吃了苦才要研究这个。”
2020年,何启鹏开始新的研究方向,“贵州的桥隧比很高,照明对于道路安全极度重要。”他向致公党贵州省委提交相关提案,并得到贵州省政协采纳,研究的智慧路灯项目,推动道路照明安全产业化。
众多专利技术的研发,促进了产业的发展。通过“光+N”多行业融合创新模式,在致公党各级组织的努力下,致福光谷光电产业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17年以来新增入孵企业达12家,LED产业集群正逐步完善。
一颗灯泡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当光学硕士的专业深度遇上民生温度,科技为帆,产业作舟,正在乌蒙腹地高质量发展的春江水上扬帆起航。
通讯员 彭资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编辑 吴传娟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