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龙虎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安龙县洒雨镇竜堡村边田坝,有一座造型简单的民国墓葬。土丘石围,普通方首墓碑,但碑侧为罕见的圭首石护耳,颇为另类。碑正中竖题:“陆军中将贺公字锡恒之墓”,落款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初七日谷旦立”,立碑人有其子贺觉非,媳陈桂荣,孙相经、相纬、相弢、相畋等。
贺锡恒,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安龙县洒雨镇竜堡,墓志铭记载其少年“潜心好学”,安龙官立高等小学校毕业,为人务实,成绩最优。民国元年(1912年)年方18岁,迎娶同乡王氏为妻,堪称“梁孟之好”。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贵州陆军测量局开办测量学校,首任校长为原云南讲武堂教官王士济,贺锡恒考入第一期,“志士投笔”,“武功自奋”,毕业后以安龙老乡关系,加入黔军王文华第一团袁祖铭第一营,从一个普通步兵起步。袁世凯称帝,团长王文华兼东路军总指挥(隶属蔡锷护国第一军戴戡右翼),率黔军三个团(王文华、彭文治、吴传声)出师湖南护国。民国五年(1916年)二月,攻打怀化麻阳,贺锡恒身先士卒,“左足重伤”立功,升任少尉排长。因妻王氏无出,贺锡恒奉父母之命回乡,迎娶安龙普坪望族李寿山之后为继室,李寿山之名,曾出现在普坪王公桥道光年间的捐款人名单,其捐银十两,数量为最。
民国六年(1917年),贺锡恒、李氏生子贺觉非。三月,王文华组建贵州陆军第一师任师长。袁祖铭升任第一团团长,团副王天培,驻防川湘黔交界。贺锡恒随第一团魏应鳌第一营驻防镇远。七月,黔军护国入川做到四川省长高位的戴戡遭川军伏击阵亡,黔军被逐。刘显世随即与唐继尧组织靖国联军,以护法之名“出师四川”,为戴戡复仇。此时黔军扩编为五个旅十团,袁祖铭升任入川黔军纵队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来的兴义人李毓华任第一旅第一团团长,贺锡恒升该团第一营三连连长,高歌猛进,参加重庆巴县(今巴南区)草街战役。同年秋,其父贺鹏仙在安龙老家去世,贺锡恒离开军队,回籍丁忧奔丧,未继续参加黔军在川护法。
民国十年(1921年),王文华上海被刺,袁祖铭投靠北洋,在武昌招兵买马组织定黔军,贺锡恒应召,一跃担任袁祖铭警卫团团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月,贺锡恒随袁祖铭入贵阳定黔成功。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袁祖铭被滇军支持的刘显世赶出贵阳,再次入川。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月,袁祖铭被北洋委任为“川黔边防督办”,开府重庆,另外还担任北洋军第三十四师师长,授陆军上将,贺锡恒任该师刘端裳第六十八旅第一三五团团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五月,北伐前夕,袁祖铭被川军驱逐回黔。有趣的是,此时的袁祖铭改弦易辙,顶着“北洋第三十四师师长”之职,扛起的却是反北洋大旗。实辖王天培中央(广州军政府)直辖暂编第九师、李晓炎黔军第一师、彭汉章黔军第二师、周西成黔军第三师、何厚光黔军第四师、吴传心黔军第五师以及吕超的川黔边防军。北伐开始,这些部队才陆续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月,袁祖铭被杀,贺锡恒投入袁祖铭知交李晓炎(贞丰人)师。同年四月,李晓炎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驻防鄂西、川东,贺锡恒任军部副官长、参谋长、旅长等职务。民国十七年(1928年),无意北伐的李晓炎欲回贵州,遭到坐镇贵州的二十五军军长周西成强烈反对。民国十八年(1929年),蒋介石为牵制周西成,同意李晓炎回黔,李晓炎联合云南龙云,绕道从盘县入贵州,于安顺关岭击毙周西成,五月占领贵阳。胜者为王,顶替周西成出任贵州省主席,贺锡恒随李晓炎重返贵阳。同年七月,李晓炎四十三军又被毛光翔继任的二十五军击败打散,贺锡恒就此回到家乡。
墓志铭记载,贺锡恒继室李氏因长期随军,“体质孱弱”,故回乡的贺锡恒又添一房,乃安龙县广东街大户陈家之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家遭回禄”,就是火灾,“积蓄一空”,为此贺锡恒筹钱“重建府第”,劳累过度,造成腿部“旧疾复发”,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正月十一日酉时(十七点至十九点)去世,终年“四十有五(虚岁)”。墓碑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其子贺觉非率孙重立。墓碑两侧圭首石护耳镌刻楹联:“为国建殊勋,名垂竹帛;治军严伟绩,誉满黔川。”落款:“田西(今广西田林县)韦墨农拜题并书”,韦墨农是原李晓炎四十三军军部少校副官。
贺锡恒作为兴义系军阀后期崛起的一个将领,履历不算光鲜,最耀眼的是“陆军中将”这个头衔,但这个头衔是什么时候授予的?由北洋还是北伐授予的?史料都无法查证。这反映在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将官任免的混乱,各路军阀们为了一己之私,随意授衔,甚至一些社会大佬、商界财阀都头顶将军头衔,可谓“满天都是将星星,一闪一闪眨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