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重点高原湖泊是我国断裂构造型湖泊的典型代表,多为封闭型、半封闭型。其中,湖泊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有9个,分别是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流域面积811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05%。云南重点高原湖泊面积虽不大,但功能极其重要,承载着700多万流域人口,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些湖泊都位于坝区,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不强,湖泊生态一旦破坏,治理修复难度很大。
昆明滇池海洪生态湿地。 通讯员柴俊峰/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王艳梅/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始终牵挂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任务。云南以坚定立场、忠诚品质、过硬能力、顽强意志深入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作出了一体推进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三治一改善”举措,推动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的重大转变。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我省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2025年“九湖环保卫士”志愿服务,旨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形成“一湖一队”的志愿服务网络,积极助力重点高原湖泊水质稳定达标,促进人湖和谐共生。在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省生态环境厅聚焦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重点领域,联合相关单位在九湖流域5个州(市),即昆明市、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凝聚全社会力量,守护高原明珠,共绘绿美云南生态新图景。
树牢“两山”理念 增强全民共护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公众参与和全民行动。推动重点高原湖泊保护工作,亟须激发全社会共同保护的内生动力。
开展绿色低碳出行宣传活动。
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通过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让广大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军,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红利。
今年3月5日,由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团省委联合主办的云南省“九湖环保卫士”主题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在晋宁区小渔村及滇池绿道沿线举行。
活动启动以来,从滇池之滨到洱海之畔,从泸沽湖畔到抚仙湖沿岸,九湖流域5个州(市)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聚焦“九湖环保卫士”行动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志愿服务、生态实践、公益互动等形式,动员全社会共同守护高原明珠,掀起新时代学雷锋热潮,全面唱响“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合声。
围绕如何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相关部门连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
环保科普活动走进校园。
拓宽参与渠道,引导公众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深入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不断提升全民生态素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巡湖护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公众志愿服务的一大选择。
推动环保设施开放,搭建企业与公众沟通桥梁——
6月17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师生走进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吸引6万余名观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学习。我省持续推进各类环保设施常态化开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100个,成为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环保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
培育生态文化,涵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精心组织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推广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公众参与典型,引导人们保护环境、珍爱生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九湖志愿服务活动(玉溪专场)举办。
加强志愿联动 汇聚全民护湖合力
微风吹拂,碧水荡漾。作为我国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常年总体保持Ⅰ类水质,蓄水量达200亿立方米,以其清澈如镜的水质闻名于世。
晶莹剔透、清澈见底,古人称之为“琉璃万顷”——这描写的正是抚仙湖。抚仙湖不仅是中国水质最优的湖泊之一,更是Ⅰ类优质水资源的重要储备地,对于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滇中区域生态资源承载力,保障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琉璃万顷”的背后,得益于多方面的保护措施。在湖畔,时常有工作人员忙碌地打捞水草、清理垃圾,他们中许多人是曾经的抚仙湖周边村民,有的则是来自学校和社区的志愿者。为了保护这颗“高原明珠”,当地实施了“四退三还”政策,建立重点高原湖泊保护志愿者长效服务机制,鼓励居民们回归并投身清洁和保护工作。
“这几天的泸沽湖真是太美了,来了就不想走,感觉不枉此行!”正在泸沽湖边拍照留影的游客李女士和同伴领略了碧波荡漾、景色秀美的泸沽湖自然景观。这是泸沽湖保护治理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更是丽江践行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写照。
“泸沽湖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旅游发展了,游客多了,生活好了,全靠我们的母亲湖。”宁蒗县永宁镇洛水村村民付云欢对泸沽湖保护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只有大家合力保护好泸沽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有发展。”大洛水村正在清理垃圾的村民阿香感慨地说。在大洛水村,村民们都争当泸沽湖保护的志愿者,让美丽的泸沽湖永远美丽下去。
“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很荣幸能参加这个活动。异龙湖是我们的母亲湖,作为青年一代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我们的母亲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宣传动员更多的人保护异龙湖,让异龙湖水清湖美。”石屏县青年志愿者马娇说。
通海县以志愿服务为支撑,建立起保洁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沟河清理保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降低杞麓湖入湖污染负荷,稳步改善湖泊水质。
放眼全省,在“九湖环保卫士”志愿服务活动的引导下,广大志愿者争做生态理念的传播者、九湖保护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守护者。大家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用双手守护生态家园,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生态文明理念浸润人心,为重点高原湖泊保护贡献力量。
推进行动接力 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大理是备受各地游客欢迎的旅居目的地,在洱海畔,随着游客增多,一支环保“小分队”应运而生,他们的主业是制作咖啡,副业是回收垃圾。他们自发“每周一捡”,游客带走关于洱海的美好回忆,他们则默默带走塑料瓶、食品袋、燃放过后的烟花碎片……为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咖啡店推出了“垃圾换咖啡”活动,凭一袋捡来的垃圾可以到店免费兑换一杯咖啡。
吴兴帅是“捡垃圾换咖啡”活动的发起人,也是最早一批在大理市海东镇经营咖啡店的店主,他已经在海东镇向阳村定居了5年,深深热爱着这里。“如今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游客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垃圾也多了起来。维护好咖啡店周边环境是我们分内的事,也能替环卫工人分担一些工作,何乐而不为呢?”随着时间推移,捡垃圾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每周一次的活动有更多新面孔参与。吴兴帅给自己的环保志愿团队取名“理记先生”,记录在大理发生的故事,做理想的记载者。今年5月20日,“九湖环保卫士”志愿服务活动(大理专场)中,“理记先生”环保志愿团队分享了洱海保护故事。吴兴帅表示会把这个活动一直办下去,也希望洱海能更加清洁、美好。
6月1日,昆明市“绿种子”护滇行动首场活动在滇池绿道成功举行。活动以“湖泊有保护、家庭有参与、社会有认同”为目标,面向亲子家庭开展了一场融合教育性、实践性与传播性的生态骑行行动,致力于让绿色理念真正走进市民日常生活中。
九湖志愿服务活动(红河专场)举办。
“绿种子”护滇行动邀请党员先锋、生态环境专家、生态环境讲解员、生态环境基地、环保社团、环保卫士、志愿服务和环保平台等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合伙人”,建立较为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等制度,确保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常态化。
在全年系列活动中,“绿种子”护滇行动将在不同群体中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形成广覆盖、多角色、常态化的护湖行动网络。通过定制化内容和特色任务,形成多元联动的护湖矩阵,利用系列化设计与多元人群参与,逐步构建起覆盖“公众—家庭—社会”的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共治矩阵,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志愿品牌。
建设生态文明,青春力量有作为,老骥伏枥有担当。“云岭银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发出“云岭银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志愿服务倡议。目前,全省组建了200多支环保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生态文明保护活动5000余场次。如洱源县老年合唱团与当地群众一起清理枯枝、落叶、纸屑等垃圾,致力洱海源头保护。景东彝族自治县“银发爱鸟达人”志愿服务团队坚持不懈地对珍贵鸟类及野生动植物进行宣传,带动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
当人们亲身参与清河净滩、邻里共同美化社区环境,当万千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生态文明就有了最深沉、最持久的根基,美丽中国、美丽云南建设将从宏伟蓝图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实践。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路径。”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取得积极进展,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广大志愿者们活跃在全省各地,开展环保宣传、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传播绿色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我省将以“九湖环保卫士”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将持续探索完善生态志愿服务机制,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力争将“九湖环保卫士”打造成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云南日报 记者胡晓蓉 通讯员马冉奚 赵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