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迎烈日 拿脸盆 扛仪器 趟滩涂 赶潮汐 年轻人采样修复红树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7:04:00    

湛江金牛岛红树林。 (资料图)

团队进行红树林植被群落调查。 受访者供图

团队成员进行红树林威胁因素调查。

红树林生态功能显著,是著名的“海岸卫士”。曾经,人类的破坏使红树林面临严峻形势。近年来广东迎难而上,多方守护这一绿色“国宝”。来自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的海洋生态修复团队就是其中重要的年轻力量。这支致力于广东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团队组建于2020年,成员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

7月中旬,南都记者跟随他们来到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记录科研一线日常。“这是一份迎着烈日、趟着滩涂、赶着潮汐的艰苦工作,身为党员、科研工作者,应该发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积极创新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践路径,真正实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6月26日,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其中提到,要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强化海洋资源规划约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深耕海洋、向海图强。这支团队不久前还入选了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名单。团队负责人熊兰兰向南都记者表示,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他们将继续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让沿海老百姓从保护红树林中获益,实现与红树林和谐共生,最终助力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修复团队

每一两个月要跑一次外业

摸清家底方便“对症下药”

海风轻拂,细浪低语。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迷人的海岸有着层次分明的绿意。“跟前这株带有白色花瓣的,是桐花树。桐花树旁边这种是老鼠簕,再往前是卤蕨,都是广东本土红树植物。远处比较高的是一种外来红树植物,叫做无瓣海桑。”张黄琛向南都记者介绍。

他来自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海洋生态修复团队,从事红树林研究保护已有3年。

这支致力于广东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团队组建于2020年,共有成员15人,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6人,专业涵盖物理海洋、海洋生物、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土木工程、风景园林等专业领域,学科覆盖全面、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过硬。

红树林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可靠的“海岸卫士”,它能为人类防风消浪、护堤护围、净化海水,生态功能显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知之甚少。当城市化飞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紧张时,人类第一时间想到了向海洋索取空间和财富,处于陆海之间的红树林便成了牺牲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红树林保护也曾面临严峻形势。

“那些年常常是台风来一次,沿海的大堤就要修一次,很多没有红树林的地方,就算修了钢筋水泥的大堤也一样被破坏掉。”有亲历者称。

张黄琛表示,近年来,随着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得到重视,广东红树林面积逐步回升,相比历史低谷期,有了显著的增长。

实现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前提,是摸清“家底”。“每一两个月要跑一次外业,时间最少就是一周,因为各地市红树林面积比较大,摸清楚需要花不少时间。累积起来,一年外业的时间达到两三个月。”张黄琛说。

从汕头、汕尾到中山、江门,再到茂名、湛江等,他和团队同事基本上跑遍了广东的沿海地市。广东红树林的分布情况,比如各区域的分布面积大小、红树林种类等,得以烂熟于心。

扎实的实地调查,也让团队了解到各地红树林生态所受威胁因素的差异,方便“对症下药”。张黄琛举例说,互花米草的入侵成为威胁我国红树林生态的重要因子。“虽然在广东,互花米草的扩张并不是很厉害,但在潮州、阳江等,已经有明显的互花米草入侵现象。”对此,需要进行覆膜、翻耕、割除等人为措施干预。

挑战困境

红树林营造与渔民生计冲突

种养耦合兼顾保护和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全省红树林总面积达1.14万公顷。

这一数字来之不易。来自海洋生态修复团队的林亦芊提到,各地在营造红树林方面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其中一大困难即“空间落地”。

“红树林生长于滩涂,广东是沿海养殖业发达的省份,养殖也需要利用滩涂,这就造成红树林营造和沿海渔民生计相冲突的困境。”林亦芊告诉南都记者。

为此,团队在湛江东海岛、江门台山等地实验了红树林种植和水产养殖生态耦合的模式。“就是对一些已有的海水养殖塘进行微地形改造,使其适宜红树林生长,同时保留养殖功能。”林亦芊说,在这种模式下产出的养殖作物,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比较高,能够得到购买者的认可。相关实践经验形成总结报告,由相关部门向全省推荐推广。

南都记者留意到,湛江市红树林种植-水产养殖生态耦合保护修复案例已被自然资源部遴选为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获赞“探索出了一条兼顾沿海渔民生计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创新途径”。

海洋生态修复团队正是在走访过程中,加深了对保护和发展关系的思考。“保护生态环境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可以统筹兼顾,实现和谐的。”张黄琛总结。

他认为,当地的老百姓祖祖辈辈生长于兹,他们熟悉红树林的历史,往往是科研人员需要请教的对象。“我听到过很多故事,比如在茂名博贺湾调查的时候,有村民说以前这片红树林长势达到六七米。”

当年,老百姓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还没有那么强,有的将其作为普通木材砍伐,拿回家当柴烧。现在,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老百姓知道了红树林的生态意义,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还经常免费开船带我们到红树林区域”,张黄琛说。

与此同时,红树林也用宝贵的生态价值回馈保护它的人们。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青林漠漠,碧水如练,白鹭横飞。旖旎的自然风光引得游人驻足玩赏、打卡拍照。

“对红树林的保护,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周边文旅的发展。”林亦芊向南都记者表示。

价值转化

团队带上装备到滩涂里采样

探索碳汇项目助力海洋经济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已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不仅提到各地各部门应推进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修复,还鼓励探索推进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价值转化。

海洋生态修复团队的胡鑫向南都记者解释,红树林作为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其固碳增汇很强。全球红树林总面积只占全球近海面积的0.5%,但储藏在沉积物中的碳却占海洋总碳储量10%至15%。“其碳汇原理,就是红树林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生物量积累,以及沉积物的碳捕获等生态过程,来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海洋生态修复团队曾牵头开展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探索及碳汇项目开发权交易实践,成功促成惠州市惠东县完成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刷新全国红树林碳汇领域总量最大、金额最高双纪录。

参与该项目的吴于琪告诉南都记者,碳汇开发权,类似于采矿权的概念,是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把红树林的碳汇开发和收益的权利,作为一个标的进行买卖。

“惠东的造林效果较好,当地政府也有碳汇开发的意愿,所以项目落地在惠东。最终,惠东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由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吴于琪表示。

吴于琪在工作之前,对红树林并不熟悉。这几年,通过实际探索碳汇工作,深刻理解了红树林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她觉得,科学研究不能只在办公室埋头作业,而应到实地走一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胡鑫也向南都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说,红树林的生态研究工作,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处理数据这么简单,而是“需要我们迎着烈日、趟着滩涂、赶着潮汐,这样一份艰苦的工作”。

据他介绍,为准确核算红树林的碳汇价值,他们需要先带上装备到滩涂里采样,然后在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胡鑫直言,采样是个体力活,“我们要穿上救生衣、背上采样包,手里拿个脸盆。脸盆是撑到地上,让人可以继续前进的工具。没有这种工具,你很难在滩涂里行走”。此外,他们用到的一种自动采样器,带有电机,需要两个人扛。

不过,胡鑫认为,“身为党员、科研工作者,应该发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把研究工作成果写在祖国海岸带一线。”

海洋生态修复团队不久前入选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名单,成绩斐然。

团队负责人熊兰兰特别提到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们将继续在工作中脚踏实地,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让沿海老百姓从保护红树林中获益,实现与红树林和谐共生,最终助力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都调研 总第778期

统筹:向雪妮 韦娟明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实习生 赖魏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