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闵行区一女子将擦鼻涕纸扔进餐馆调料罐的视频引发公众强烈愤慨。无独有偶,此前餐饮行业还曝出过多起类似恶性事件:某顾客在海底捞门店向餐具箱内小便,有人往火锅汤底吐口水……
这些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的行为,不仅严重威胁餐饮卫生安全,更暴露出部分人在公共空间中文明意识的极度匮乏。当“方便自己”以伤害他人健康为代价,当“个人任性”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公共文明的边界究竟该如何界定?餐饮安全的防护网又该如何织密筑牢?
这类恶性事件的频发,正在引发公共文明领域的“破窗效应”。从往调料罐扔鼻涕纸到在餐具箱小便,从向食物吐口水到故意污染公共设施,这些行为都有显著共性:一是主观恶意明显,行为人明知会对他人健康造成威胁,却出于恶作剧或发泄心理故意为之;二是传播影响恶劣,视频经网络传播后,极易引发公众对餐饮卫生的集体焦虑,甚至可能诱发模仿效应。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表明,若不良行为未被及时制止,就会暗示他人“破坏规则是可行的”。此次上海事件曝光后,网友翻出多地类似案例,足见此类现象已非个案,逐渐形成令人担忧的负面示范。
这些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个体道德缺失。餐饮场所是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调料罐、餐具箱等设施直接接触入口食品,恶意污染行为可能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甚至引发食源性疾病。正如网友所言:“防得住蟑螂防不住素质滑坡”,当人为故意破坏成为食品安全的新隐患,传统的卫生监管体系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打破了人们对餐饮环境“只要商家做好清洁即可”的认知,将风险源头延伸到消费者自身,使得食品安全防护链条更加复杂脆弱。
面对此类事件,责任追究的复杂性凸显出治理难点。以上海事件为例,尽管属地政府、派出所、市场监管部门迅速介入,但“能否找到涉事女子”成为定性关键。这背后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方面,商家安防措施普遍不足,多数餐饮场所监控仅覆盖收银台等关键区域,对餐桌细节难以清晰记录,导致事后追溯困难,甚至无法锁定责任人;另一方面,法律规制存在空白,现行《食品安全法》主要针对生产经营环节的违规行为,对顾客故意污染食品的行为缺乏明确处罚依据,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寻衅滋事”或“故意损毁财物”等模糊条款处理,法律威慑力有限,难以形成有效警示。
商家在事件中的处境同样值得关注。在“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下,店员往往对顾客不当行为不敢劝阻。此前某火锅店员工制止顾客向汤底吐口水时,反遭顾客投诉,最终被迫道歉,这折射出服务者在监管中的尴尬困境:既需维护食品安全,又受制于消费关系中的弱势地位。而公众在事件中的双重角色更需反思——当我们在享受消费者权利时,是否忽视了作为公民的义务?餐饮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商家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消费者与经营者共同守护。从“公筷公勺”到“光盘行动”,每一项文明倡议的落地,都需要全体参与者的自觉践行。
破解公共空间文明失范难题,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首先,应织密法律之网,可借鉴国外经验,将故意污染公共食品的行为纳入危害公共安全范畴,提高违法成本。例如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法》对污染公共设施者可处最高2000新元罚款,我国亦可探索治安处罚与民事赔偿联动机制,让违规者不仅面临法律制裁,还需承担相应经济赔偿,通过刚性约束遏制侥幸心理。
其次,需强化技术防护。餐饮场所应升级监控设备,实现就餐区域无死角覆盖,并在调料罐等设施加装防护装置。如部分餐厅采用按压式调料盒、封闭式餐具柜,既能方便顾客使用,又可降低人为污染风险。技术手段不仅是事后追溯的证据支撑,更能形成“监控即监督”的威慑效应,让潜在违规者不敢轻举妄动。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公共文明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无论是餐饮场所还是其他公共空间,我们既是文明的享受者,更是文明的建设者。莫让个别“低素质”行为拉低整体文明水位,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构筑起更有温度、更具尊严的公共生活。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