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在全民健身热潮中,银发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老年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去健身房锻炼的需求日益旺盛。但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健身房设置了“年龄门槛”,将老年人拒之门外。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老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达26.1%,到80岁以后仍有14.7%的老年人保持活跃参与。有调查显示,公共体育场馆、广场空地或道路、社区体育场地等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相比室外运动,健身房的环境显然更安全,还有专业教练的指导,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运动选择。
健身房设置“年龄门槛”,是为了规避风险。不少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身体状况不稳定,健身时一旦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健身房将面临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这些顾虑可以理解,不过对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老年人的个体健康差异性,实则放弃了一个潜力巨大的银发消费市场。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健身房应积极转变观念,创新经营模式,以科学管理化解安全风险,通过加强教练培训,完善安全设施与应急预案,开发慢节奏有氧运动、康复训练等专属课程的方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把握发展机遇。同时,保险企业不妨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更好地覆盖相关风险,让健身房放心经营。
打造更多老年友好型健身房,政府的主动作为也不可或缺。无论是强化引导与监管,出台鼓励健身房接纳老年人的政策,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贴,还是加大公共健身设施投入,建设社区老年健身中心,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方面,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其成功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例如,浙江杭州有不少街道社区设立了没有年龄限制的“百姓健身房”。有些健身房还为老年人建立了运动健康电子档案,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养服务,健身器材也进行了适老化设计改造。
老年人期盼美好的晚年生活。消除“年龄门槛”,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期待更多老年人走进健身房,老有所乐,老有所“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