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周垚)五月的宁陕县旱坝村,连片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波。村民张大叔掀开塑料膜,红玛瑙般的圣女果挂满枝头。从前守着好田种苞谷,如今跟着合作社种金果!并将一筐筐鲜果搬上冷链车。此刻,不远处的会议室里,石泉农匠公司与旱坝大田园合作社的签约笔迹未干,一场由县镇人大代表共同擘画的产业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旱坝片区曾面临“产业之困”:三个合作社各自分散,80亩耕地撂荒,400亩山林沉睡。2024年,县人大代表叶祥友在走访中发现症结:集体经济组织松散、产业链条短、市场对接弱。“要让旱坝的青山变成金山,必须打好‘整合牌’。”叶祥友动员镇人大代表吕绍华组成“攻坚双人组”,白天踏勘土地绘制“资源地图”,夜晚召集能人召开“议事会”,周末驱车考察其他现代农业园区。历时三个月,推动东河社区股份合作社牵头整合三大合作社资源,坚持“保底收益+股权分红”模式,让村民变“股民”。村民吕大娘感慨:“这两代表像钉子,硬是把分散的麻绳拧成一股劲!”
2024年8月,旱坝大田园合作社挂牌成立。在代表联络站“产业会诊”专题会上,他们提出“三步走”战略:一期夯基础,二期强链条,三期拓业态。2025年春节前夕,当第一茬红香椿冒出新芽时,700余名参与建设的村民领到了沉甸甸的工资袋。农户王大爷攥着3200元工钱笑开了花:“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当‘产业工人’。”
5月7日,石泉农匠公司与旱坝大田园合作社正式签订种养收购合同,签约仪式现场,石泉农匠公司负责人接过叶祥友递来的水杯一饮而尽:“有代表们铺路搭桥,这合作比山泉还甜!” 仪式上,县人大代表、城关镇党委书记张瑞为农技专家蒋永林颁发技术指导聘书,这是代表们力主引入的技术特派员制度。张瑞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三点期望:以诚信深化合作,以品质打造品牌,以政策护航发展。他的话语掷地有声:“镇党委、政府要做你们的‘靠山’,让每一颗果子都成为旱坝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旱坝大田园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已初现规模,而更宏大的蓝图正在铺展:2025年至2030年,分三期投资500万元,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共享菜园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站在观景平台眺望,秦岭乡村绿道如翡翠项链串起产业园区,叶祥友指着规划图说道:“要让游客春摘果、夏避暑、秋赏叶、冬品宴,四季不断流。”
从土地撂荒到沃野生金,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旱坝之变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这条由人大代表牵头,党委、政府护航,市场主体参与的振兴路径,正以每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的实效,书写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旱坝答卷”。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